11月23日晚,中东铁路的列车在宁静的夜色中疾驰,车窗外的白雪映衬着车厢内紧张的气氛。正当王至诚被一名日本乘警检查得不能自已时,佐藤松本突然走了出来,缓和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日本乘警虽然放过了王至诚和刘春霖,但仍要求他们下车。面对这样的局面,王至诚心里忐忑不安,但他知道自己必须保持冷静。两人留在了古称喜都的“北国春城”——长春,这里承载着太多历史的印记,见证了无数的政治与军事冲突。长春不仅是文化名城,更是东北历史重要的切片。
在被送往长春的一所日本监狱的路上,王至诚突然发现司机是藤原朴田。藤原朴田悄声说道:“过了长春就不是日本管辖了,你们可以乘今晚去哈尔滨的火车。这是你们的证件,今晚有一班去哈尔滨的列车,日本警察会换防,你们一定要小心。”
王至诚和刘春霖收好证件,迅速跑出几百米,听到身后传来“呯”的一声枪响,心中明白藤原朴田制造了一个逃跑的假象。趁着夜色,他们登上了前往哈尔滨的列车,心中忐忑却又充满希望。
列车在中东铁路上飞驰,窗外的寒风呼啸,刘春霖在旁边对王至诚说:“只要不碰上红毛鬼子,我们就算安全了。”
“谈谈中东事件吧。”王至诚开口,想了解更多。
“中东铁路事件。”刘春霖开始解释,“这是1929年张学良领导的东北政府为了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中东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军事冲突。”
刘春霖继续说道:“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而修建的一条铁路。南京国民政府当时走的是反苏路线,想要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张学良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率领东北军与苏联军队对抗,但南京政府并未出兵相助,最终导致东北军伤亡惨重,张学良不得不与苏联和平谈判,恢复中东铁路的原状。”
王至诚点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1894年甲午战争后的屈辱,清朝与沙俄间的密约,沙俄对东北的侵略,以及苏联成立后对这一切的隐秘操控。
“列宁建立苏联五年后,俄国陷入内战,理论上中东铁路应该归还中国。”王至诚追问。
“这并非如此简单。”刘春霖摇头,“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民国政府认为苏联应当放弃沙俄的特权。双方的谈判规定铁路共管,但实际上,控制权仍在苏联。”
“南京政府在1928年宣布要废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张学良应声而应。”王至诚继续。
刘春霖叹气说:“蒋司令与张学良之间的冲突加剧,最终导致了中东事件的发生。”他详细描述了随后的“五·二七事件”,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战争。
王至诚疑惑不解:“时至今年8月,国府竟然与苏联断交,我实在无法理解,东北军和国军为何要武力占领中东铁路,这背后是不是有日本人或英国人的支持?”
刘春霖解释道:“苏联领导人对这一切感到困惑,知道打仗不利于第三国际和中共的合作,但不打又怕蒋、张背后的日、英阴谋。最终,苏联决定出兵三万人。”
王至诚心中沉重,想起了张学良和东北军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随着战争的爆发,东北军与苏军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战斗的局势越发紧张。
“满洲里之战是中东事件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刘春霖说着,目光透过窗外的黑暗,联想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子。
王至诚了解了中东铁路事件的惨重代价后,无比痛苦地叹息:“汉卿的爱国精神可嘉,然而蒋司令却违背了自己承诺的支持,苏联的误判也在其中……但人死不能复生,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张学良与苏联之间的战争,是因为蒋的支持和张景惠他们的鼓动,把一个简单的中苏冲突上升为一场全面战争。”刘春霖直言不讳地说:“叙五(张景惠)兄,当你想到阵亡的那么多东北弟兄时,难道还能安然入睡,吃得香吗?”
张景惠闻言,面露不悦,冷冷回应:“我没有你这个兄弟。”他显得十分不满,似乎对刘春霖的指责感到愤慨。
刘春霖却不甘示弱,继续说道:“你年长我一岁,称呼你为兄,是看在张氏父子面上。”他见张景惠仍旧面色不佳,便试图进一步挑衅,“孔圣人最讲究忠孝,你怎么对文庙如此热心?”
张景惠意识到刘春霖在故意提及他背叛张作霖投靠曹锟的往事来羞辱自己,心中愤怒,但他又无法在王至诚面前表现得过于激动,于是故作大度,回应道:“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就在这时,佐藤松本与山本九治从旁走过,见张景惠身旁有空位,便大方地要求坐下,从口袋中拿出一张照片,向张景惠展示:“这是日本政坛元老、同文学院会长牧野伸显伯爵的照片。我再次给你们一个机会,考虑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作意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