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一场暴雪之后,大地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雪毯子。繁星点点的夜空下,奔往锦州的道路上,留下汽车辗轧过的车印。
东北大学王羲之《兰亭序》研究会终于成立了,除了东北大学、冯大之外,还有中山大学、河大 南开、中央、清华、浙大、北大、辅大、山大等高校的一些学生,纷纷来信来电求参加。
同时,东北大学书画班的第一批学生也招上来了,但没有教室,到哪里开讲,成为王至诚的第一难题。
帮助王至诚解决难题的是林汝助老教授。林汝林曾是张校长的老师,他看到王至诚为难的样子,建议去“笔架山”看碑。
王至诚去找张学良,于凤至告诉他:汉卿不在,已去南京了。然后问及:“王先生,急匆匆地来,找汉卿何事?”
王至诚就把林老师的建议给于凤至说了。于凤至把“林老师”误认为是林徽因,爽快地答应:“从东北军调集一辆军车,由洪九亲自驾车连夜前往笔架山。”
当暖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东北大学的汽车驰到笔架山脚下。
前方的道路上积雪尚未清理,司机洪九把汽车找个地方停下。
王至诚、靖尧、林徽因带领田园、柳叶、店小二、张希尧、苗可秀、刘致平等二十多名东北大学书画爱好者徒步前进。
王至诚远远地眺望神秘的天桥,向同学们招了招手。
靖尧来到王至诚的身边:“笔架山面对渤海,毗邻锦州港,集儒、道、释三教派于一阁之内,实属罕见。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笔架。主峰‘天桥’潮涨潮落,如蛟龙时隐时现,隐可驰舟。”
这时,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隐约传来,敲打着王至诚的耳鼓。“啪、啪、啪”一声接着一声,越来越欢快,越来越响亮。
王至诚号召大家:“先去海边,等日暖雪化,主峰或许有路。”然后带着大家,徒步奔往渤海沙滩。
同学们一听去海边,一个个兴高采烈,迈着矫健的步伐前进。
靖尧先唱起了东北大学的校歌:“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紧接着三、五人也随声唱了起来:“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最后,王至诚、林徽因一同伴唱。
全体师生被激发起来:“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其自迩以行远,其自卑以登高。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能不奋勉乎吾曹。”
大家个个激情昂扬,嘹亮的歌声在大海边回荡……
王至诚没有忘记:在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时,张校长将军偕夫人于凤至女士进入会场并登台训话,随后由教育学院的潘美如指挥服装整洁列队于操场上的两千多学子齐唱《东北大学校歌》。
歌声嘹亮,声震天外,表达了东北大学师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心声。
“大家停一下。”王至诚见同学们静默下来:“今天的活动,主要是瞻仰盘古和黄帝庙,将和冯庸大学等兄弟院校共同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听一听林教授和我的讲课,看一看大海边;最后去天桥拜访弘一法师,听一听他的国画课。”
同学们摩拳擦掌,兴致勃勃,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望着王至诚,再看看林徽因老师。
“我们欢迎林教授讲课!”王至诚庄严地宣布。
林徽因优雅地站了起来,同学们面面相觑,都以为是那位戴着眼镜的斯文老汉林汝助,没想到是出水芙蓉般的林徽因老师,高兴地鼓掌欢迎。
“各位同学,大家看那雪地里的旗帜。”林徽因指着不远处一面黄底蓝星、灿烂光辉的飘扬的校旗说,“他们是冯庸大学的学生。除了课堂讲授的课程以外,人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日实行强迫运动一小时,即使严冬积雪,也要坐卧雪地反复苦练,以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
大家走了一段路程,在仓颉、黄帝庙前,东北大学与冯庸大学如期而至,如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挥手致意。
王至诚向东大的同学介绍冯庸:“冯庸毕业于北京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被张校长任命为东北军空军司令。前年父亲冯德麟去世后,冯庸拿出全部家产创办大学,任校长兼训练总监。”
“面对日本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的严峻现实,冯庸提出‘八德八正’,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武装青年思想和精神,从而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冯庸走上前去,向冯庸大学的师生介绍:“这位才貌俱佳的年轻教授,是中国建筑师林徽因教授;这位潇洒俊雅的青年教师,是王羲之的世孙、中国书法家王至诚教授。”
王至诚谦虚地告诉大家:“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东北大学书画班和冯庸大学比起来,刚刚起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