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5月中旬的一天,天空中弥漫着无尽的乌云,火车在铁轨上飞速前进,王至诚的心却早已飞向了他的母校——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
6年前,王至诚、李苦禅、方伯务这三位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勇敢地选择了由蔡元培倡导成立的,今日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北京美专。
当时,王至诚和方伯务在国画系学习,而李苦禅则在西画系,三人的友情在短暂的三年中愈发深厚,成为郑锦、林风眠、齐白石的得意弟子。
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州梅州,1925年自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王至诚和李苦禅有幸认识了这位刚刚出任校长的书画家和教育家,心中不禁涌起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然而,友谊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方伯务因参加罢课事件一度被校方除名,恢复学籍时却又要延迟一年毕业。三人的交往受到限制,仿佛一场无形的考验在考验着仁兄学弟的友谊。
这一天中午,王至诚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心中满是激动与不舍。他和李苦禅、方伯务在绘画室中饮酒告别,气氛既轻松又带着几分伤感。
“至诚,你觉得我的新作《群英荟萃》怎样?” 李苦禅用力拍了拍王至诚的肩膀,问道。
王至诚从思索中回过神来,忙说:“质朴阔笔、雄浑豪放、酣畅淋漓啊!”他在心中暗自为李苦禅的才华感到自豪。
“走!”李苦禅一手拽着王至诚,一手拽着方伯务,迫不及待地想去校长办公室,似乎有种难以言表的紧迫感。
三人走出绘画室,校道上行人稀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斑点点,似乎在为他们的未来铺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王至诚的心情却愈加沉重。他知道,毕业意味着告别,意味着他们即将走上各自的道路。
就在这时,一位同学匆匆走来,神情焦急,打断了他们的思绪:“快去校长办公室,听说有重要事情要宣布!”
三人在走向校长办公室的路上,李苦禅无意中提起了他的画作,坚定而充满信念地说道:“我一定会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让更多人欣赏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你,李苦禅。”王至诚回应着,心中默默祝福着朋友。不一会儿,一前一后进了校长办公室。
林风眠抬起头,目光扫过三人,开口道:“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你们要勇敢面对。”然后苦口婆心地谈了许多,从时局谈到学校,又从艺术谈到理想,最后从艺术创作到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
林风眠的声音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王至诚心中那缠绕的愁绪。又像迷雾中的灯塔照亮前方的路。校长让他们准备参展第三次中日联合画展的话,在他的心中响起,激起了他向前迈进的勇气。
离开办公室,三人的步伐再次轻快起来,但心中却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方伯务突然停下脚步,认真地说:“无论将来如何,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对,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王至诚和李苦禅异口同声地说,心中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之后,三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李苦禅则继续深入学习西画,方伯务将西画的精髓融合到国画作品中,王至诚夜以继日地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准备和爷爷一起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热爱华夏文化。他相信只有在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如愿以偿。李苦禅在一次展览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的作品因偏离传统而遭到了批评,甚至出现了质疑他的艺术能力的声音,李苦禅来到了济南。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坐在画室里,面对着那些未完成的画作,心中充满了无奈与迷茫。
就在王至诚的《兰亭序》逐渐受到认可之际,从济南寄来李苦禅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至诚,我在艺术的路上遇到了瓶颈,能否请你来济南,给我一些建议?”
王至诚心中一震,明白朋友的痛苦与挣扎。他决定立刻前往济南,帮助李苦禅走出困境。
抵达济南后,王至诚看到李苦禅的憔悴与不安,心中不禁一紧。他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于是他与李苦禅一起回顾过往的艺术旅程,讨论彼此的作品,试图在艺术与情感之间找到那个失去的平衡。
经过几天的交流与探讨,李苦禅的心情逐渐开朗。他重拾起曾经的激情,开始重新构思自己的画作。王至诚看着朋友的变化,心中也暗暗欣慰。
然而,就在李苦禅准备参加第三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的画展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故乡聊城高唐县三十里铺李奇庄的家信,信中提到他的母亲病重。李苦禅面色骤变,心中如刀绞般疼痛。他知道,此时的选择将决定自己未来的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