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落叶在宫墙间打着旋儿,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昨夜的行动虽已取得进展,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我站在贵妃殿内,望着案上那份副本,心中思绪万千。
小英立于一旁,轻声道:“娘娘,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缓缓道,“如今朝堂之上,有人蠢蠢欲动,意图勾结外敌。若不早作打算,恐怕大明江山将再起动荡。”
小英点头,正要开口,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小贵子匆匆入内,神色凝重:“娘娘,锦衣卫已加强了对魏国公府邸的监视,连府中下人都被盘问数遍,恐怕他们也察觉到了什么。”
我眉头微蹙:“徐达那边可有回应?”
小贵子摇头:“尚未收到确切消息,但属下听闻魏国公今日午后便要入宫面圣,或许能在御前试探一二。”
我沉思片刻,随即做出决定:“你立刻去安排,今晚我要亲自见一见徐达。”
小贵子微微一惊:“娘娘,这太危险了……”
“无妨。”我打断他的话,“若想赢得他的信任,就必须让他知道,我们并非空口白话,而是真正愿意与他共进退的人。”
小贵子迟疑片刻,终是点头应下。
当日晚间,我以朱元璋赐宴为由,邀徐达入宫。宴席设在偏殿,灯火幽暗,气氛肃然。徐达身着官服,神情冷峻,落座后并未多言,只是静静地看着我。
“魏国公。”我轻声道,“这几日可还安好?”
徐达抬眸,目光如炬:“娘娘何出此言?”
我微微一笑,示意小贵子上前。后者会意,取出一封密信递至徐达面前。
“这是昨日从兵部档案库中取回的副本。”我道,“内容涉及洪武十八年的粮草调度问题,想必魏国公并不陌生。”
徐达接过信函,展开细看,脸色逐渐沉了下来。良久,他才缓缓合上信纸,低声问道:“此信来源何处?”
“自然是兵部。”我淡然道,“但更关键的是,为何这份记录会被刻意掩盖?又为何有人借此要挟魏国公上奏?”
徐达沉默片刻,终于开口:“娘娘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是——”我直视他的双眼,“如今朝堂之上,已有权臣蠢蠢欲动,意图勾结北境将领,动摇大明根基。若不加以遏制,后果不堪设想。而您,作为开国功臣,是否愿意与我一同抗衡?”
徐达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沉思。我知道,他在衡量利弊。毕竟,贸然站队,极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半晌,他终于抬起头,语气坚定:“若真如娘娘所言,那老臣自当尽一份力。”
我心中一松,面上却依旧保持冷静:“多谢魏国公。”
徐达点头,随后将那封信收入袖中,起身告辞。临走前,他忽然停步,回头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说道:“娘娘小心行事,此事牵涉甚广,切莫操之过急。”
我微微颔首,目送他离去。
翌日清晨,我命小英即刻启程,前往建德,联络李文忠。
“娘娘,属下明白。”小英郑重道,“但李大人与部分权臣曾有旧交情,恐怕不会轻易答应。”
“所以,我才要你亲自去。”我叮嘱道,“带上我的亲笔书信,告诉他一句话:‘若你仍念朱家恩情,速回。’”
小英点头,随即换上一身素色布衣,混入商队之中,悄然离京。
与此同时,我在宫中也开始布置下一步计划。
几日后,小英归来,带回了李文忠的答复。
“李大人说,他会尽快返回。”小英道,“但他也提醒我们,权臣势力庞大,若贸然动手,恐遭反噬。”
我轻轻叹息:“他顾虑得没错。但若不先发制人,等他们准备妥当,我们就更难反击了。”
小贵子在一旁皱眉:“娘娘,眼下最棘手的,还是宫中的耳目。王振已经在宫中安插了不少眼线,稍有风吹草动,都会传到他耳中。”
我思索片刻,忽然想到一个人——陈矩。
“小贵子。”我吩咐道,“你去找陈矩,想办法让他帮我们。”
小贵子迟疑:“娘娘,陈矩虽然忠诚,但地位不高,恐怕难以撼动王振的势力。”
“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容易被忽视。”我道,“你去试试,就说有些风声,不宜入主上耳,请他帮忙留意。”
小贵子领命而去。
两日后,小贵子回来,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娘娘,陈矩答应了。”小贵子低声道,“但他给属下一个纸条。”
我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三日后午时,东阁议事。”
我心中一震。东阁,乃是内阁大臣们私下议事的地方。看来,那些权臣已经开始频繁接触,准备采取行动了。
“我们必须抢在他们之前。”我沉声道,“召集所有人,三日后午时,我们在废弃的御膳房召开秘密会议。”
小贵子点头:“属下这就去通知魏国公和李大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