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蒙学堂的时光里,陈天佑对经典书籍的研读,犹如在知识的肥沃土壤中深深扎根,不断汲取着古人的智慧,让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在经典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那是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炽热的阳光透过学堂窗棂,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陈天佑第三次翻开《论语》,书页间夹着的枫叶书签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故事。前日同窗李书墨在争辩 “学而不思则罔” 时,突然反问他:“若读书已觉疲惫,还要强逼自己思考吗?” 这个问题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他连平日熟稔的字句都变得晦涩难懂。
陈天佑的目光在书页上游移,却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他的思绪飘回了昨日的市集,那个卖糖画的老翁。老翁坐在街边,面前的小锅里糖浆翻滚,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只见他手腕轻轻翻转,勺子里的糖浆如金色的溪流,在冰凉的石板上勾勒出活灵活现的凤凰。那凤凰的羽翼仿佛随时都会扇动,带着甜蜜的梦飞向远方。
“天佑,来与为师辩上一辩。” 夫子突然的召唤惊得他手一抖,书 “啪” 的一声掉在地上。夫子将《论语》往案几上一搁,苍老的手指重重叩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字句上,目光如炬地问道:“前日你与书墨争论,可曾想过,若遇愚钝之人,又如何为师?” 陈天佑望着夫子鬓角的白发,喉咙发紧,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他紧张地绞着衣角,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市集上的场景。突然,他眼睛一亮,鼓起勇气说道:“夫子,就像市井匠人,虽不通文墨,却有独门技艺。那卖糖画的老翁,仅凭一勺糖浆,就能创作出精美的图案。若我们放下成见,以谦逊之心去观察,便会发现处处皆有可学之处。” 夫子听后,抚须大笑,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也让陈天佑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随着研读深入,陈天佑对《论语》的理解愈发深刻。学堂组织的辩论会上,气氛紧张而热烈。同窗们围绕着治学方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陈天佑静静地听着,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当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他站起身来,声音沉稳而有力:“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虽治学方法不同,但目的皆是追求知识。何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浇灭了大家心中的怒火,巧妙地化解了这场争论。
在生活中,陈天佑也时刻践行着《论语》中的道理。一天,弟弟蹦蹦跳跳地跑进他的房间,不小心打翻了他珍爱的砚台。墨汁如黑色的洪水,瞬间溅满了刚写好的课业。陈天佑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拳头紧握,眼看着就要发火。但就在这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这句话在他脑海中闪过。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然后蹲下身,耐心地教导弟弟收拾残局。弟弟愧疚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感激。
对《诗经》的探索同样充满惊喜。某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藏书阁的窗台上。陈天佑在阁中翻找书籍时,偶然发现一本破旧的《诗经注疏》。泛黄的书页间满是前人批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捧着书,借着月光逐字研读。
当读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时,他仿佛置身于一片朦胧的秋水之畔。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洁白的霜花在月光下闪烁。对岸的身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他的心随着诗句跳动,灵感如泉涌般袭来。他立刻找来纸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理解为诗句作画。
他笔下的芦苇随风摇曳,细长的茎秆在风中弯曲,叶片沙沙作响。水波荡漾,月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那个神秘的 “伊人” 却始终只留一抹剪影,给人无尽的遐想。他的画作被同窗看到后,引发了一场关于《诗经》意境的激烈讨论。
有人坚定地认为 “伊人” 就是指恋人,那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有人觉得 “伊人” 象征着理想与追求,是人们心中遥不可及却又无比渴望的目标。陈天佑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思考良久后说道:“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它可以是恋人,是理想,也可以是任何美好的事物。它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这番见解得到了夫子的赞赏,还被写进了学堂的墙报。
在研读《史记》时,陈天佑更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他常常在课余时间,带着书本来到学堂后的竹林。竹林里静谧清幽,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席地而坐,翻开《史记》,随着文字走进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读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他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易水河畔。萧瑟的秋风呼啸而过,吹起他的衣角。高渐离击筑的悲壮曲调在耳边回荡,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决绝誓言震撼着他的心灵。他为荆轲的勇气所震撼,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真正的勇气,究竟是无畏的牺牲,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