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时,苏婉儿终于在马背上直起腰。
她望着前方被夕阳染成金红的界碑——"河湟"二字刻在青石板上,边缘还沾着未化的雪,像一道裂开的伤口。
"到了。"阿竹的声音裹在皮裘里,指尖冻得发僵,却仍紧紧攥着缰绳。
二十护卫里有三个伤号半倚在马背上,血浸透的绷带在风里晃,像几面褪色的战旗。
苏婉儿翻身下马,靴底碾过冻硬的草茎。
她摸了摸腰间的铜令,那是截杀者身上搜出的,边缘还带着血锈。"找户商贾名义落脚。"她对王敬之低声道,"前日在凉州换的盐引,该用上了。"
王敬之点头,玄色大氅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半旧的鱼符。
他转身时,衣摆扫过雪地,留下一道浅痕——这是他惯常的警惕动作,苏婉儿知道,他在确认周围是否有暗桩。
落脚的是间挂着"陇右商盟"幌子的宅院,门楣上的铜环擦得锃亮。
阿竹扶着陈氏的旧丫鬟春桃进门时,苏婉儿站在影壁后,看着杜鸿渐换上皮货商人的锦袍。
他原本束得整整齐齐的朝服被塞进包袱,发冠换成了缀着珊瑚的抹额,连说话的调子都沉了几分:"娘子,这趟要探的是崔节度使的口风。
他上月刚收了范阳送来的胡马,我得先递上两箱和田玉。"
"玉要摆在最上面。"苏婉儿摸出块碎银,在掌心焐热了才塞进他袖袋,"崔家那小儿子爱斗蛐蛐,你路过市集时买个鎏金罐。"杜鸿渐的手指在袖袋里碰了碰碎银,眼尾微挑——这是他听懂暗示的习惯动作。
苏婉儿看着他跨出门去,马蹄声渐远,才转向王敬之:"河西镇的张参将,你去年在灵武救过他弟弟?"
王敬之解下佩刀,用布仔细擦拭:"他欠我个人情。
陇右镇的李都尉,当年跟我在安西同守过烽火台。"刀身映出他绷紧的下颌线,"我今晚就去,带着你给的兵力分布图草稿,让他们补全各镇的粮道、哨卡。"
"当心影卫。"苏婉儿的指甲又掐进掌心,那里还留着铜令的压痕。
王敬之抬头,见她眼底青黑,却亮得像淬了火的剑:"若遇到麻烦,往城南破庙撤,阿竹会在那里留暗号。"他应了声,将刀横在膝上,转身时带起一阵风,门帘"啪"地拍在门框上。
三日后的茶楼飘着新焙的龙团香。
苏婉儿坐在二楼雅间,窗纸被风刮得簌簌响。
她望着楼下青石板路,直到看见那匹乌骓马——马鬃修剪得整整齐齐,马蹄铁擦得发亮,正是郭子仪的坐骑。
"苏娘子?"推门声惊得茶盏一颤。
进来的中年男子身着旧棉袍,眉眼却如刀刻,左颊有道三寸长的疤,从眉骨贯到下颌。
苏婉儿起身,看见他腰间悬着的虎符,金漆虽褪,"镇西"二字仍清晰——这是郭子仪当年平吐蕃时的旧物。
"郭将军。"她直入主题,"安禄山在范阳囤积的粮草,足够十万大军吃三年。
他上个月调了五千奚族骑兵到平卢,名义上是'巡边',实则是堵死渔阳道。"她展开地图,指尖点在渔阳位置,"而吐蕃赞普最近在青海湖集结,看似要攻河西,实则是要牵制陇右兵力——这是安禄山买通的吐蕃将领传出来的消息。"
郭子仪的目光扫过地图,疤下的肌肉微微抽搐:"你如何得知?"
"将军可知'影卫'?"苏婉儿摸出那枚铜令,"前日在雪地里截杀我的,就是安禄山安在长安的影卫。
他们身上的令符,与三年前刺杀安西都护的是同一批。"她顿了顿,"我有位故交在范阳商队,他说安禄山的粮仓,有三成粮袋印着'范阳节度使府',七成印着'粟特康氏'——粟特人,向来是他的钱袋子。"
茶楼外传来卖糖人的吆喝,郭子仪却像没听见。
他盯着铜令上的血锈,忽然笑了:"我早听说长安有个苏庶女,能让户部的老狐狸们算错账,能让教坊司的歌姬背出《盐铁论》。
今日见了,倒比传闻更......"他找了个词,"锋利。"
苏婉儿没接话,展开第二张地图:"若将军愿领西北联军,我可让河西、陇右各镇的守将写血书支持。
您出朔方,我调河西的三千精骑抄他后路,再让陇右的人断他粮草——"
"够了。"郭子仪按住她的手腕,掌心带着常年握刀的茧,"我可以考虑,但有个条件。"他松开手,"没有朝廷的正式诏书,我调不动朔方军。
那些老兵只认天子的印,不认我郭子仪的脸。"
苏婉儿的呼吸顿了顿。
她早料到会有这一关——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正是有朝廷的任命才坐大。
要制衡他,必须有更名正言顺的旗号。"我让杜鸿渐连夜回长安。"她摸出块玉牌,是太子去年赏给苏守谦的,"太子詹事张垍是我兄长的同窗,他能说动东宫。"
郭子仪盯着玉牌上的"东宫"二字,终于点头:"三日后,我让偏将带五千人到青石峡待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